空间底色:无定义的居住空间
项目位于上海典型石库门建筑的顶楼,原本是砖木混合结构围合而成的坡屋顶空间。现状中厨房和卫生间的使用状况尚可,只需要进行基本的维护与器具更换。因此,待改造的室内部分只剩下一个5m(进深)*3.5m(开间)*4m(屋脊高度)的矩形空间。
委托人希望公寓未来可以用于长期出租,整个空间面向未知而不确定的居住者。当一个居住空间没有特定的使用对象,它的功能需求和空间性格就需要被更广泛地定义。
集物:魔都人物侧写
公寓所在片区是上海潮流人群的聚集地,在这里租住的用户大多是年轻人,他们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,带着“买买买”,“在家躺平”等等的生活标签。每个人都对“物”有着极其自我的见解。不论是“断舍离”,还是收藏爱好者,每一个居住空间都映射着当代都市青年的兴趣倾向。
我们重新定义了这个空间的使用者,将他们设定为有着集物爱好的青年群体。设计希望为空间置入一个生活之外的物质载体,将日常起居的基本功能与生活中的自我满足并行。
并置:集物木盒
设计将矩形空间沿屋脊一分为二,留给起居功能一个靠窗的完整空间。它作为一个灵活的休闲区域,为未来租客不确定的生活方式留出更多的可能性。入口、日常收纳、集物、睡眠等被集合到了远离窗户的一侧,形成了一个双层旋转的木盒子。在进入室内的过程中,所有的空间都为集物创造了最大的可能性。
生活节奏也被归置到了空间的考量当中,从底层到顶层,生活步调渐渐放缓。底层作为工作与日常生活空间。半层放置了一个层层升起的台面与多向度展示空间,它作为居住者最重要的精神领地,功能属性随着使用者的不同而变化。顶层则是最安静的睡眠空间。整个木盒子通过不同的层高形成向起居室开敞的界面,享受着同等质量的室内光线。
隐藏场景:可变的界面
由于空间尺度的局促性,结合当下多数上海青年的生活方式,我们希望在居住主场景中呈现的是最放松,最小资的一种生活状态。因此,我们把“工作模式”、“正式地用餐”隐藏在了木盒子的界面当中,让木盒子本身成为一件可变家具。
同时,通过界面的变化,可以拓展出更多的收纳空间。在软装的选择上,设计保持了空间属性的一致性。黑与红的可折叠椅子成了空间的重要构成,它既是墙面上的一幅画,也是参与到这些可变场景中的重要元素。